456地图-→ 中山地图[切换城市]-→ 中山E都市地图网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三维中山三维:支持三维地图,可在地图上切换查看中山三维地图
中山地图 辖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杭州】 【广州】 【南京】 【武汉】 【成都】 【长沙】 其他:【33卫星地图】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广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地级市  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广州市

越秀区 | 荔湾区 | 海珠区 | 天河区 | 白云区 | 黄埔区 | 番禺区 | 花都区 | 南沙区 | 萝岗区 | 增城市 | 从化市

深圳市 福田区 | 罗湖区 | 南山区 | 宝安区 | 龙岗区 | 盐田区 | 光明新区 | 坪山新区
珠海市 香洲区 | 斗门区 | 金湾区 | 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
汕头市 金平区 | 濠江区 | 龙湖区 | 潮阳区 | 潮南区 | 澄海区 | 南澳县
韶关市 浈江区 | 武江区 | 曲江区 | 乐昌市 | 南雄市 | 始兴县 | 仁化县 |翁源县 | 新丰县 | 乳源瑶族自治县
佛山市 禅城区 | 南海区 | 顺德区 | 三水区 | 高明区
江门市 蓬江区 | 江海区 | 新会区 | 恩平市 | 台山市 | 开平市 | 鹤山市
湛江市 赤坎区 | 霞山区 | 坡头区 | 麻章区 | 吴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县 | 徐闻县 | 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
茂名市 茂南区 | 茂港区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电白县
肇庆市 端州区 | 鼎湖区 | 高要市 | 四会市 | 广宁县 | 怀集县 | 封开县 | 德庆县 | 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惠州市 惠城区 | 惠阳区 | 博罗县 | 惠东县 | 龙门县 |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 仲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梅州市 梅江区 | 兴宁市 | 梅县 | 大埔县 | 丰顺县 | 五华县 | 平远县 | 蕉岭县
汕尾市  陆丰市 | 海丰县 | 陆河县 | 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 | 华侨管理区
河源市 源城区 | 紫金县 | 龙川县 | 连平县 | 和平县 | 东源县
阳江市 江城区 | 阳春市 | 阳西县 | 阳东县 | 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 | 岗侨管理区
清远市 清城区 | 英德市 | 连州市 | 佛冈县 | 阳山县 | 清新县 |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 连南瑶族自治县
东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 湘桥区 | 潮安县 | 饶平县 | 枫溪区
揭阳市 榕城区 | 普宁市 | 揭东县 | 揭西县 | 惠来县 | 东山区 | 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 | 普宁华侨管理区 | 大南山华侨管理区
云浮市 云城区 | 罗定市 | 云安县 | 新兴县 | 郁南县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中山地图

中山,古称香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1152年设立香山县,1925年,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1983年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1988年1月7日,县级中山市升格为地级中山市,由广东省政府管辖。中山市是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现辖6个街道、18个镇。中山市东接广州市南沙区,南抵珠海市香洲区、斗门区,西达江门市新会区、江海区、蓬江区,北至佛山市顺德区、广州市番禺区,四周与8个县级行政区接壤。1866年11月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生在南朗镇翠亨村。

 
中文名称: 中山
外文名称: zhongshan,Chungshan
别名: 香山(旧称)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
所属地区: 广东省
下辖地区: 24个镇街(即18个镇、6个街道)
政府驻地: 中山市东区街道松苑路1号
电话区号: 0760
邮政区码: 528400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州中南部
面积: 1800.14平方公里
人口: 251.74万
方言: 粤语、闽南语、客家语等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孙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公园、孙中山故居、中山城
火车站: 中山站、中山北站、小榄站
车牌代码: 粤T
行政区划代码: 442000
市花: 菊花
历史名人: 孙中山
GDP: 2180亿元(2011年)

中山概要

    中山市是中国的一个城市,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中山市古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近代以来,涌现了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等名人。1925年,为纪念刚刚去世的孙中山,香山易名为中山。中山市总面积为1800.14平方公里,南部是以五桂山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北部是平原河网区。2005年底,中山市常住总人口为243.46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主要语言为粤语。中山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城市。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设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
  中山市的行政区划是地级市、镇(街道)两级建制,没有县级编制,市下面直接管辖5个街道、1个开发区和19个镇,市政府驻地在东区。
  中山市交通目前以公路为主、水运为辅,并充分利用珠三角区域其它城市的港口、机场、铁路等资源。
  根据2004年的数据,中山共有公路通车里程1345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74.7公里。2005年,中山新建成和即将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有中江高速公路、太澳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及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它们和105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市内“六纵五横”区域性干线公路一起为骨架,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强了中山市与周边广州、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的联系,使市内交通与珠三角区域性交通形成紧密的衔接。
  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治安稳定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绿化、环境、卫生、城市建设、治安等方面的成绩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1992年全国地级市十佳卫生城市, 1994年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95年国家卫生城市等等!

中山旅游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韵”是指石岐区的孙文西路,是一条从隋唐开始建立、共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街。现存的这些老建筑多半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多是归国华侨所建,建筑风格是欧式殖民地建筑风格与岭南骑楼风格的混合体,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南洋风格建筑”。1997年开始,政府对孙文西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使其焕然一新,成为如今中山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还有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它们是岐江公园、中山城、岭南水乡、詹园、横门海上庄园、广丰村旅游区、泉林山庄、卓旗山庄、逍遥谷等。

中山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山县曾分别归属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佛山专区、佛山地区、佛山市管辖。1952年和1965年分别从中山县划出渔民县(即后来的珠海县)和斗门县,后又陆续划出部分地方归番禺县、顺德县、新会县,中山的面积减少了43%。1953年改石岐镇为石岐市,1959年石岐市并入中山县。1979年开始,中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三来一补”和与外商合资,1980年开业的中山温泉宾馆是全广东首家引进外资办起的宾馆。经过数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进步,1983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山撤县置市,为县级市,由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中山地理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东部隔伶仃洋与深圳市相望,南部通过丘陵台地与珠海市接壤,西部隔磨刀门水道与江门市毗邻,北部以河网纵横的冲积平原与佛山市、广州市相连。中山市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3°09′至113°45′,北纬22°11′至22°46′,东西宽45.3公里,南北长64.3公里,总面积达1800.14平方公里.

中山经济

  中山在1970年代的末期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与邻近的香港和澳门少有经济合作,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在中国推行经济改革的政策以后,中山做为邻近港澳的珠三角县市,成为了中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县市之一。其后,中山吸引了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的大量资本进入,纺织服装、五金、灯饰、家电、食品等传统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兴起。

中山文化

中山市 - 民风民俗

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进取精神,为了谋生不惜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艰苦创业;办事灵活求实,头脑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力求创新;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惟富有者多豪奢、爱面子、讲排场、慕虚荣。根据中山人的民性民风,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

生产习俗

中山市中山市

择日开工: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亲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生活习俗

服饰穿戴

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时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贫苦人家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在石岐、小榄和沙溪等地,少数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为庭院,四周为房间,院子里南向为正房堂屋,称内堂;两侧为厢房,正房对面为厅堂,称为客厅。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建国后,民田区和石岐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80年代起石岐则多建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墙禾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砖木平房只是少数。但是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中山市中山市

饮食嗜好

饮茶 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 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堪称鳝鱼类中之珍品。民间多以蒜头焖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 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 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 蟛别称虾、坑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鲜甘可口,风味不亚于羔蟹,沙田地区居民历来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苏炒熟啜食,沙田区居民则喜在饭面清蒸。  

中山市白莲蓉月饼

传统食品

杏仁饼 清末,石岐易味庐饼家始创一种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无筋肥肉片作夹心馅料的中式饼食。因该饼经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称之为杏仁饼。杏仁饼经烘烤后,其色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食后齿颊留香。居民喜以此饼馈赠亲友。

白莲蓉月饼 始创于1930年前后。此饼选用纯正脱衣白肉湘莲配制而成,品种有莲蓉素月、莲蓉蛋黄、双黄莲蓉等,饼色油润,馅白带黄,气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广式”月饼中之姣姣者  

濑粉 本地称之为“三乡濑粉”。此食品始创于清代,当时三乡白石村村民以山坑清水将精米粉和冷白饭搅拌,用手搓成坚韧爽滑的圆条状鲜粉。后来附近各村争相仿制,逐渐发展到用钵搓制,以后更改用机器制作。濑粉有干湿两种,是80年代广东五大名牌米粉之一。  

荼薇酒 此酒是小榄特产,以当地盛产的荼薇花作原料,同粮食、酒曲一起精酿而成。荼微酒具有陈年米酒的香醇特性,又有荼薇花的特殊香味,酒色澄清而不沉淀,不失为色香味俱佳的好酒。  

菊花肉 也是小榄的特产。此食品是用白糖精工制作的半透明无筋肥猪肉片,并在表面拌上一层半鲜半干的黄菊花花瓣制成。食用时花香扑鼻,其味清甜可口,爽而不腻,是一种精美的传统点心。  

荼薇蛋卷 也是用荼薇花花瓣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面粉、鲜蛋、椰蓉、白砂糖等,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蛋卷甘香松脆,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石岐乳鸽 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种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  

三稔包 是中山民间喜吃的开胃消滞、提神醒脑的干果食品,制法是用鲜果三稔(酸杨桃)切片后夹以砂糖姜丝等,经腌制晒干而成。  

龙头环豆豉 是沙溪龙头环村生产的精制豆豉,历史悠久,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点是豉粒完整饱满、色泽乌黑光润,味道鲜香,人们喜用作烹调食品的佐料。  

家宴菜谱

喜庆家宴 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白切鸡(或豉油鸡);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尤鱼;炸鱼球。  

小榄菊花宴 因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和塘鱼,故小榄居民擅长烹调此家宴。该菜谱以菊花为主,以塘鱼(鲮、鲩、鳙、鳊)为主要荤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鱼球;菊花鱼丸;菊花羹;菊花鱼片;菊花虾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叶包。  

中山市小榄菊花宴

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荞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荞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 

传统节日

春节 即农历新年。建国后习惯称农历新年为春节年初一,民间从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烛、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新春联,取意为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见面都讲些祝贺的话,长辈要给晚辈或未婚者“利是”(红包)。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年初一吃斋菜素食,小榄还喜吃糖饼甜食;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是日城乡各地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年初二,俗称“开年”、“开(做)祃”(口语称开牙)。民家多宰雄鸡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年初三,俗呼赤口日。建国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无此陋习。年初七,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小榄居民则在早上吃以各种肉类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莲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榄仁、粉丝、干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合煮成萝卜糕作午膳。  

从1988年起,中山市城区石岐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兴起一种以慈善助人为主题的称为“慈善万人行”的新民俗。当晚,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正月十五元宵节 俗称灯节。旧俗在过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坛挂花灯,叫开灯或挂灯,到清明时才取下烧掉,叫结灯。此俗在建国后已少见,但部分农村仍存。建国前的小榄地区则有灯会。当晚,一些民间组织举行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所装饰的花灯巡游,男女青年则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过去,小榄在十六日还有执炮的习俗,即在庙前空地上放内藏竹子红布条的土布炮,村民争相执取散在空中的红布条,执到的可取得象征红“炮”的镜屏等物,预兆一年将行好运。今已无此俗。灯会于次日晚(正月十六日)才结束,叫散灯;同时,也标志着春节活动已尽兴而止。二月初二土地诞 解放前,中山农村许多地区在这天公祭街头路边的神社(土地公,古称为护土神),祈求风调雨顺。入夜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相传拾获者有添丁的征兆。今此俗已废。建国前,民间还有于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称为“做迓”,近年经商者多恢复此俗。  

清明节 从冬至起计,160日后就是清明节。节前,民家门前及屋内祖先牌位前均插上柳枝,待节后才拔掉,据说是为了驱邪。从清明到立夏共30天为扫墓之期,俗称拜山、行山、踏青、压纸、铲草等。解放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为单位相约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坟,祭品一般有烧猪、烧鸭、包点、甘蔗、水果、茶饭酒等物品。建国后仍保留一家一户于清明节期间拜山的习俗。解放前,在清明节后的第30天,俗称“闭墓”,民家在入夜前设酒等祭祖。近年此俗渐复兴。  

中山市浴佛节

四月初八浴佛节 小榄称龙兴节。浴佛节本是佛教节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民间于建国前有转木龙(又称转醉龙)的游艺习俗,今已废,但不少农家在当天仍有蒸制栾西叶饼以供全家品尝的习俗,城中则多由包点小贩出售,据说该饼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小榄人则兴在农历初三踏青春游和采摘艾叶、荼薇、栾西叶制层粉糕和糖饼。  

五月初五端午节 又称端阳、重五、地腊等节。中山民间习惯于该日合家吃粽子,节前两三天便开始裹制。中山人的粽子分碱水粽和旦黄(或红豆)咸肉粽两类,喜用叶长有韧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长年生植物芦兜的叶裹粽,称芦兜粽。许多人家还在当天煮五色甜粥(五种不同颜色的豆类所煮成的粥品)作午膳,据说可解毒辟疫。当天还有不少地方举办龙舟竞渡。石岐城区龙舟竞赛集中于岐江河,参赛队伍历来十分踊跃。这天岐江河面龙舟云集,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两岸人头涌涌,欢呼声震撼岐江河两岸。小榄人在建国前还兴在此日用黄纸和小竹枝扎成小鸭放逐河涌中,且每男丁扎一只,意为放走邪魅,今已废。  

七月七夕乞巧节 传说中是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解放前有妇女在当天晚上摆设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别人参观的风俗,其用意是乞求赐予做针线活的技巧。今无此俗,但家中有婴幼儿的民家,还喜用上造谷浸水泡制谷秧(俗称仙秧)拜月亮(又谓拜七姐),晒干后备用,谓是医治婴幼儿夏季热病的良药。  

七月十五中元节 又称鬼节,本为佛教的盂兰盘会(中山人称之为盂兰胜会)。建国前,石岐、小榄以各庙寺为中心设水陆坛超幽,名为“公普”祭仪,另安排神船色船巡游。而民间习惯于农历七月十四日杀鸭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烧衣纸祭鬼。此俗于解放后已被废除,但80年代后期则有所复旧。张家边的已婚妇女则有“担十四”的习俗。她们是当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年只能乘夏收完毕农闲之时回娘家省亲。由于回娘家时肩挑鲜鱼猪肉等食品,故有“担十四”的说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这是中山民间的一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种中秋月饼出售,人们争相购买以馈赠亲友或孝敬长辈。当晚,儿童们挑着贺中秋的各色灯笼穿街过巷嘻戏,主妇们则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鱼粥或鸡粥、月饼、田螺或石螺、芋头、菱角以及各种鲜果等)置于露天的桌面上,合家边拜月边吃饼赏月。小榄和东升人还喜欢在赏月时吃鱼生,称这为“捞鱼生”;而沙溪、大涌人则喜用汤圆赏月。  

九月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秋高气爽,中山人历来有在九月九日当天登高的习俗。抗战前石岐还兴登高放风筝(纸鸢)。那时石岐曾流行一段重阳童谣:“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纸鸢望天流,滞(衰)运流晒(尽)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那时,有些石岐人放风筝有意让别人的风筝缠断,或放到一定高度时抛掉线头,或在线的适当位置绑上点燃的香枝把线烧断,总之都想自己放的风筝能往远方飘去。此俗最早见载于道光年间的《香山县志》中。解放后,此俗渐息,但到80年代初又重新兴起,且从白天登高改为夜半登高,黎明自散。登高者多为青壮年人,地点多在市郊的大尖山和城区内的烟墩山。但登高者已不再以放风筝来祈求转运了。  

冬至 民间喜用三牲(鸡、猪、鱼)祭祖,小榄一带则喜用菊花肉作馅料做的糯米汤圆(当地人称之为水圆、水榄)祭祖。小榄各氏族祠堂均盛行春祭冬祭,祭祖后分胙肉给子孙。此俗今已废。另外,在冬至当天,东升人还喜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  

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夜 俗呼灶君节。民间习惯在这天“送灶”(或“谢灶”),并备片糖、甘蔗、米、汤圆祭祀灶君,然后拆下灶君神位连同冥纸火化。东升人祭灶则用生鲤鱼、茨菇、桂圆、糖、蔗等,这种俗例今已少见。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俗称年三十或团年。中山人习惯在谢灶后到年底的几天里选择一天“团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过节,共进团年饭,热闹非常。“逛花市”是中山人除夕晚上的一项娱乐内容。每年的花市于腊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后开始,到除夕午夜前达到高潮。人们把对来年的美好愿望溶化在对花卉的选择上,因此遇见合意的花卉、年桔就买下,让家居增添几分春节欢乐的气氛。 

婚丧喜庆

解放前,中山民间的婚嫁风俗十分繁琐,各地具体礼仪不尽相同,但一般有如下几个程序:媒妁缀合。过去未婚男女除了坦州、横栏、民众、五桂山个别地方通过对歌相识相恋之外,大多由媒人介绍缀合。即使民国时期逐渐兴起自由恋爱结婚之风,但发展到谈婚论嫁时仍物色一个妇人从中疏通。这个人一般在婚礼中充当“大妗姐”或“妆嫁娘”。送“利是”(红包)。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男方择日向女方送订婚信物及其他礼物。石岐人称男家礼物出门时为“出盒”,女家由兄弟接受礼物,称“开盒”。部分沙田区称此礼为“拿茶叶”。  

送年生。议订婚期前,男方再次送小龙凤饼、茶叶、椰角、油煎粉角等礼物及聘金和一对新人的出生年庚到女家,俗称“送茶礼”。  

哭嫁。解放前中山沙田地区的待嫁女,在结婚前几日要找几位要好的未婚少女同吃同住,于晚间用咸水歌调唱哭嫁歌,又称“叹嫁歌”。解放后此俗已废。  

出阁。新娘出嫁当日子时,女家请子孙齐全的妇人在门口替新娘梳头,用柚叶煲水沐浴。早上吃其嫂或母亲煮的糖面条,换上崭新的嫁衣裳,由父兄打开大红雨伞遮着新娘出门,母亲或妆嫁娘则在门口向空中及新娘伞顶撒米,表示吉祥。  

迎亲。抗战前,石岐、沙溪、小榄等地的迎亲是由男家租备花轿,挑着龙凤礼饼、猪肉、鲜活鱼鸡等聘礼担,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水网地区则用船艇迎娶。解放后各地都以车代步,花轿已废弃了。  

中山市中山市

过火盆,又称“□火”。解放前,当新娘乘坐的花轿到达男家门前时,候在门前的新郎敲开轿门,由妆嫁娘或所谓有福气的中年妇人背着或扶着新娘跨过点燃禾秆的火盆进门,寓新娘进门后旺夫益子之意。  

拜堂。新娘在新房中稍事休息后,由陪嫁娘带到厅堂,与新郎共拜天地及祖先神位,然后向翁姑和长辈敬茶,同时接受长辈的赠品。 

摆喜酒。俗例嫁娶双方均要举办婚礼酒席酬宾,否则遭非议,此为陋俗,解放后至70年代末曾废止。80年代起此俗复兴。  

回门(又称请新女婿)。新娘在婚后的第二天要回娘家,新郎携整套猪内脏、“双飞”猪肉、鲜鱼及酒等礼物陪同前往。女家设晚宴招待新女婿,宴罢新婚夫妇便返回夫家。  

请新岳父(又称请亲家)。男家于婚后择日宴请岳父母及妻舅等女家主要的长辈。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废弃旧式婚礼铺张浪费的繁琐礼仪,以茶话会的形式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

丧葬

报丧。家人死后,习惯上要马上派人逐一向族亲及外姓亲戚报丧。如果死者是妇人,则必须先向其外家报丧,并请其前来视察,然后才可办理治丧事宜。  

哭祭。解放前,中山许多地方都有丧家妇女席地坐在死者遗体旁哭祭的习俗。石岐人称哭祭为“哭吔(粤音nǎiyā)”。这种“哭  ”,其声凄厉,但又字字清晰,赞颂死者生前的为人,哀叹自己痛失亲人的痛苦,期望死者灵魂早升天国,庇护后人幸福安宁等。哭祭的歌调并无规范,全由哭祭者自由抒发。  

担幡买水。担幡由雇请的道馆中人(喃呒先生)主持,让死者的一个子孙(原则上是由其长子或长孙)肩扛幡旗,其他孝子贤孙依次跟随在遗体四周绕圈,每经其面前都讲些惜别或祷告的说话,然后再由“喃呒先生”带路,死者的长子或长子嫡孙在亲属的搀扶下手捧小瓦盆,后跟致孝的亲友,走到河涌或井边盛水归来。这种习俗被称为“买水”。  

殓棺。石岐和民田区一般请仵工搬尸及钉棺,而沙田区则由子侄亲友进行。  

送殡。解放前,棺木从灵堂抬出后,由长子嫡孙或定为续嗣的继子、养子、义子捧灵牌,尾随喃呒先生及送殡队伍,至特定的辞灵地点即止。辞灵后,送殡队伍则沿原路返回灵堂,棺木则继续上山,而戴孝的子孙则再携香烛至墓穴前,等一切事情办完后才对先人拜别。近年也有全部送棺木至墓穴前的。  

设寿宴。高寿者死亡后,丧家多设晚宴,以酬谢宾客。这种宴会,石岐及民田区称之为“寿宴”,沙田区则称之为“英雄会”。赴宴者还向丧家取一粗陶瓷碗盛些席上的饭菜或包点带给家人吃,认为吃了用这种碗所盛的菜肴能长寿。  

分孝。丧事办完之后,丧家给每个子孙分发蛋糕、鸭蛋、碗筷、梳、镜、灯等物,这种习俗表示分别尽孝之意。  
解放后,旧的丧葬习俗逐步得到改革。从60年代开始,政府提倡火葬,丧葬仪式从简,废除旧习俗,只开追悼会表达哀思。但农村仍习惯土葬,传统的习俗还被一些人所沿袭。

生育

做“三朝”。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为之剃头,同时配备三牲等物拜祭祖先,并且煲猪脚姜、染制红鸡蛋和煮炒米糖送给婴儿的外公外婆及其他亲友。  

送庚。三朝后至满月前,亲友携带猪蹄、一方布料或衣服被褛之类的婴儿用品到贺,俗称送庚。  

满月酒。富有人家的婴儿出生后满1个月时多设酒宴,席中必有猪脚煲姜、红鸡蛋和甜酸萝卜姜片等食品。散席时,主人家还分送红鸡蛋及酸姜片给亲友。  

担满月。外公外婆在外孙满月时送手镯、全套衣帽及猪蹄、鸡蛋等礼物到贺,俗称担满月或担出月。

生日

解放前,中山民间多在虚龄31岁时才开始做生日酒宴,以后除41岁外逢一为“大生日”,61岁以上称大寿,81岁称桃宴。岳父母要为女婿做第一个大生日。贺生日的礼物包括2盒面、2支酒及红包等。 

乡土旧习与陋习

中山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因袭一些传统的旧习甚至陋习。这些旧习俗自民国时期以来已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其中有的是陋习,与现行的法律和法规相违背,解放后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顺德的小榄、古镇、东凤、南头等地,历史上曾有过“不落家”的风俗。这种习俗是新娘出嫁后名义上是夫家的人,但从回门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时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怀孕后或结婚满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长住,称“落家”。  

中山市自梳女

自梳女 解放前,小榄、古镇、东凤、南头、黄圃等经济作物地区受邻县顺德的影响,部分乡村妇女也有终身不嫁的习俗。由于这一地区的农业以桑蚕为主,妇女都是主要劳动力,收入并不少于男性,所以才有终身不嫁的习俗。当某姑娘立下决心不嫁时便择定吉日,宴请亲友,并拜神发誓,表态“梳起”。她们保留长辫,尊称姑婆,俗称自梳女。自梳女可选择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结为“金兰”,甚至另辟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携,这种房子称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养嗣女,承继产业,嗣女及长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传,但长幼之间全无血缘关系。解放后,自梳女的习俗已逐渐绝迹。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榄、古镇等地曾盛行已婚妇人以“不落家”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当佣工,过独身生活,但名义上仍保留原来的婚姻关系。这些妇人稍有积蓄时则出资为丈夫娶“平妻”(又称二娘),以其为夫家生儿育女,并资助丈夫维持家计。到终老时,则在夫家殓葬,并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间称此俗为“买门户”。称呼这类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后称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妈。此俗解放后已废。  

公鸡拜堂 民国以前,香山一些地区曾有这种陋习:当男女两家议定婚盟后,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学,不能及时返家成亲,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时,男家则由大妗姐抱一只大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这公鸡在拜堂后放进专设的鸡笼饲养,永远不杀,让其自然死亡。这种陋习使一些女子与公鸡拜堂成婚后,往往由于丈夫永远不归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习俗。一般人家、特别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儿子死后为其物色对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并择吉日成婚,此谓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轿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纸制鬼衣及竹纸粘合制成的各类嫁妆,抬至男家供拜焚烧。男家则设这对鬼夫妻的灵位于神楼,并择一侄辈为其嗣,常年供奉香烛。男女两家永远行姻亲之礼。  

秋社 小榄解放前有农民在秋收后(即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祭祀酬谢土地元神的仪式,其后倡为“春祈秋报”。今此俗已废。  

行傩 行傩,又叫“打伙福”,是小榄地区的旧俗,意为祛除邪鬼游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余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卫所所辖范围,每一卫所为一个坊)的主事人组织信众,抬出主帅庙中的菩萨偶像安放在适合的祠宇内座镇,等候善男信女膜拜。从翌日起,按照占卜的顺序,依次在每个坊社活动一天。当日,坊众上香烛,奏鼓乐,抬着神像游行于坊社内街巷。解放后已废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习还有赞星、许愿、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废弃。

中山市 - 语言

中山市中山市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分为4种:(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镇;(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闽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区的张家边等地。客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小区。 

中山的语言状况,也为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提供了有力证明。目前,中山市内最少存在三大方言。这就是粤语系(分布于以城区石岐为中心的区域)、闽南语系(分布于沙溪、三乡等地,但彼此间亦有区别)、客家语系(分布于五桂山一带)。由于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加上几种方言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所有方言都演变得与其发源地相去甚远。例如石岐话虽然属于粤语的范围,但在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与广州话有明显的区别。其他方言也是如此。 

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使到了近现代,彼此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例如以民间艺术中的民歌而言,粤方言地区流行粤曲和广东音乐,五桂山区流行客家山歌,隆都(沙溪一带)地区有独特的“鹤歌”,大沙田地区流行“咸水歌”和“高棠歌”。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产生于五桂山区靠近平原的边缘地带的民歌“白口莲”,这种民歌的曲调近似“咸水歌”,但调式依然是客家山歌的“6”调式,演唱时一般用“白话”(不大纯正的广州话),所以叫做“白口莲”。各种方言文化的撞击,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地区文化,于此便可见一端。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